《春秋》为孔子所作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,“系日月而为次,列时岁以相续”。记载了上自鲁国12个国君,合计244年的历史。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,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,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,也作了记载。但是《春秋》经文言简义深,如无注释,则无法理解。注释《春秋》的书就是“春秋传”。《春秋三传》是《春秋左氏传》《春秋公羊传》《春秋谷梁传》的合称。
1.《左传》
《左传》左丘明著,原名《左氏春秋》,汉代改称《春秋左氏传》。《左传》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,诸侯争霸的历史,对各类礼仪规范、典章制度、社会风俗、民族关系、道德观念、天文地理、历法时令、古代文献、神话传说、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。
《左传》不仅是历史著作,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。它表现在:长于记述战争,故有人称之为“相砍书”;又善于刻画人物,重视记录辞令。《左传》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,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,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,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。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,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,重视长幼尊卑之别,同时也表现出“民本”思想,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。
《左传》中的名句:
(1)国之兴也,视民如伤,是其福也;其亡也,以民为土芥,是其祸也。——《左传.哀公元年》。释译:国家在兴盛的时候,国君把人民当做伤员一般的关爱,这是他的洪福;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,国君把百姓的生命当作草芥,这就为他埋下了祸根。
(2)吃一堑,长一智。——《左传.昭公二十九年》
释义:人只有在逆境的时候,才能得到迅速的成长。自古英雄多磨难,从来纨绔少伟男。经历的磨难、坎坷越多,人生经验就越丰富,心智成熟的也就越快。
(3)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——《左传.庄公十年》
释义:打仗就是靠军队的士气,第一次击鼓最能激起大家的士气;第二次击鼓,士气就会衰弱一点;第三次击鼓,大家的士气就已经发泄完了。
(4)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。——《左传.襄公十一年》
释义:世事难料,人生无常。越是在顺利优越的环境下,越是要提高警惕,考虑可能会发生的危险,只要思想和行为上有所准备,就不会出现太大的过患了。
2.《公羊传》
《公羊传》写成于汉初,该书用问答题解说《春秋》,着重在政治而非历史角度阐述这些记载的是与非。并它看成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的体现,作为指导后世帝王行事的准则。还借对史事的议论发挥自己的政治主张。宋、清两朝学者都做过义疏,广搜了诸家解说,供后人研读。
《公羊传》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,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,后来成为传《春秋》的三大家之一。
《公羊传》中的名句:
(1)子以母贵,母以子贵。
出自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。以,因为。贵,指身份地位提高。由于子女的富贵而随之水涨船高。这句话虽然是指宫廷里的事,但普通百姓家的情况亦然,特别是“母以子贵”,那是非常平常的。用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母亲为自己孩子的有出息而骄傲。
(2)饥者歌其食,劳者歌其事。
出自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。劳者:指劳动者。事:从事,这里指艰苦的劳动。饥饿的人用他们的歌声来表达对食物的渴望之情,勤劳的的人用歌声来表达他们劳累的心情。诗歌是劳动人民抒写自己劳动与生活的产物。这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文艺的起源问题。
(3)易子而食之,析骸而炊之。
出自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。交换子女而食,劈开人骨当柴烧。此写灾荒之年饥民食人炊骨的可怕情景,其要强调的是饥民的悲惨处境。
3.《谷梁传》
《谷梁传》所记载的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,终于鲁哀公十四年,体裁与《公羊传》相似。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
《穀梁传》成书也不晚于汉初,传说也是鲁国人整理的,主要是应孔门讲习《春秋》用。重点讲述《春秋》的政治意义。有人认为与《公羊传》大抵同调。当然也有不同之处,主要在对政治人物上的评价的歧异。
《谷梁传》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,但不限制王权;君臣各有职分,各有行为准则;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,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。但其对政治更迭、社会变动较为排斥。《谷梁传》着重宣扬儒家思想,务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,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,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,因而也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。
《谷梁传》中的名句:
(1)“言之所以为言者,信也。言而不信,何以为言”
该句典出自《春秋穀梁传·僖公二十一年》中。这句话的意思可解释为:言语之所以被称之为言语,是因为恪守诚信。言语不能守信,怎么能算是言语呢?
(2)达心则其言略”
该句典出自《春秋穀梁传·僖公二年》中。这句话的意思可解释为:明达人的言辞简略而扼要